茶观点:新起点,再出发。去哪?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观点:新起点,再出发。去哪?

3月18日,在安化县隆重的召开了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大会,同时也举办了刘仲华院士工作站的揭牌仪式。

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化陶澍大剧院举行的,我看了全程直播。活动结束,我一个人喝了泡茶,思考了良久。在朋友圈谈了这样几个感受:

1. 安化县的产业集中化号召力依然很强;

2. 未来安化黑茶主流产品舆情方向依然是保健功效;

3. 对市场和终端的真实洞察依然不够;

4. 科技赋能之后产品创新发展很快,但是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有效跟进;

从昨天到今天,朋友圈里的安化黑茶从业者们感觉都处于一种亢奋之中,大家都在晒活动的盛况,以及与刘仲华院士的合影,之后企业借势发布新品,然后各位同仁又各自回到各自的城市,冷暖自知。

有不少朋友在和我探讨,院士工作站对自己经营黑茶究竟有什么帮助?显然,这才是真正的有心人。

无疑,院士工作站会更进一步强化安化黑茶保健功效的解释力。但是院士始终是行业的公共资源,中国各大茶类的保健功效都有各自的解释力。科技助力对于安化黑茶新产品的研发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情,不过一个产品面向市场需要的是整个生态链的协作,从产品研发、市场营销、服务消费整个系统的协同。

一直以来,安化黑茶从产品到消费服务做得都不够细腻。传统安化黑茶产业依托于分层经销代理的商业模式,厂方或者是品牌方更多的是在针对经销商做营销。我对安化黑茶5个头部品牌的经销商构成做过调研,这10年以来,有近90%的安化黑茶经销商都是从其它行业转到茶行业的。而在这部分经销商里,又有将近80%的人有这样一个共性:

1. 在自己原本的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;

2. 有相对不错的资金基础;

3. 有很好的社会基础;

安化黑茶前面10年的创业,是站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走的。这是优势,但是也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。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的经营者,并不能有效的通过消费服务去捕捉真实的用户诉求,以此来修订自己的产品。与此同时,他们各方面的优势以及过往的社会经验建立了一种盲目的自信。缺乏空杯的心态,以及二次创业的决心与行动力。这导致了过去10年,安化黑茶概念层出不穷,把产品做出了发行邮票的感觉,限量珍藏、尊品、极品、极致、绝佳、顶级、奢华……这些很极端的形容词引导着土酷土酷的审美陷入了一个“背书竞赛”的死循环里。你请教授,他请院士;你请县长,他请市长;你去北京,他去联合国。过去十年,安化千两茶上了少林,上了泰山,上了长城。再往下走,就只有登珠峰上火星了。

说到本质上,就是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层面的活动,在过去10年,形式大于内容。这么多年的活动做下来,搞得专家很忙、企业很累、消费者却无所谓。

近期时常和市场的茶叶经营者交流,谈及安化黑茶,有不少行业“老兵”问我:“安化黑茶是不是政府很不重视?”亦或是善意的提醒:“安化县政府应该像福鼎市政府那样去做。”没想到的是,这次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大会还真叫了福鼎的企业家来做分享,林总是很有经验的茶叶企业家了,在现场分享的经验也很实在,我明白他的意思,但目前安化可能还做不到。

市场上都一致认为福建人会做茶,一个“做”字概括得很好,这个会“做”不是哪个环节单独的出类拔萃,而是从种植到产品再到市场营销和消费体验都做得好。福建茶的很多体验共识,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默认标准。林总讲了很多,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“无他唯手熟尔!”优秀的福建茶业企业家是有长远规划的。同样针对B端发力,再多的话题也比不上健康持续发展的事实案例来得更直接。

为什么市场很多经营者会提醒安化要向福鼎学呢?

福鼎市政府立足于基础设施建设,首先是主管单位对于产业的认知较深,出台的政策非常具有针对性。舆论关注茶青是否是原产地问题,他们马上就高调的推出溯源体系,于是从品牌到渠道再到终端信心大振,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,福鼎白茶在市场终端的氛围却一直很好。


相比之下,安化的很多政策不痛不痒,所以让市场感觉不到政府究竟做了什么。以至于有很多非安化黑茶经营者认为,安化县政府不重视黑茶产业。

当然了,市场信心很重要,只是到未来,得到信心的不再只是单纯的喊口号,而是切实的行动,和每个人可以感知的产业氛围。产业氛围的感知更需要下市场,市场是最真实的氛围折射。

注:内容转自洪漠如,原创作者洪漠如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